无障碍浏览
最新推荐
济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济南市统计局   作者:济南市统计局   点击数:   日期:2008-10-13   字号:【


济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和谐济南”建设,经济增长平稳快速,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财政税收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又好又快发展。(注1)

一、综 合

  经济增长平稳快速。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注2)2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145.1亿元,增长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001.8亿元,增长17.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7%,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038.2亿元,增长15.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8%,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6394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565美元),增长14.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2:46.0:46.8调整为6.6:45.9:47.5,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6、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77.5亿元,增长20.9%,占GDP的比重40.2%(注3);投资率达到46.5%,上升0.8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16.0%(注4),下降0.2个百分点。
  增长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分别达到843家和954个。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6.8亿元,增长27.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3%,提高2.2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减排初见成效。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7万吨,分别下降3.5%、3.0%。
  发展质量效益较快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0546元/人,增长15.1%(劳动生产率按就业人口计算)。各项税收总额281.9亿元,增长21.9%;占生产总值比重12.9%,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63.5亿元和128.4亿元,分别增长21.7%、21.0%,地域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21.2%,提高0.9个百分点(注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8.8%,提高21.0个百分点(注6);服务业实现税收127.4亿元,增长26.3%,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77.8亿元,增长40.1%。
  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发展日趋协调。财政支农投入8.5亿元,增长36.4%。“1020”和“6521”工程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社会事业投资增长28.0%,其中:文化体育娱乐、科研及技术服务、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投入分别增长1.4倍、1.4倍和30.4%。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协调。(注7)中心区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701.9亿元,增长15.1%,占全市三产总量的67.6%。近郊区工业集聚特征更加突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59.9%。远郊区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63.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1.1%,占全市比重14.8%,提高0.9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压力依然较大,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工业经济有效增量仍然不足,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扭转,节能降耗形势和环境保护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弱势群体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着力解决。

二、农 村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06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其中粮食443.4千公顷,增长1.1%;蔬菜122千公顷,增长1.0%;油料16.1千公顷,减少0.8%;棉花31.4千公顷,增长3.5%。粮、棉、油、肉、蛋、奶、菜、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267.9

3.O

棉花

万吨

3.7

4.5

油料

万吨

5.7

O.3

水果

万吨

43.9

3.0

蔬菜

万吨

710.4

1.3

肉类

万吨

43.0

2.1

禽蛋

万吨

49.6

O.5

奶类

万吨

26.8

16.9

水产品

万吨

3.7

3.7

  科技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良种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工程稳步推进,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基本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2.3万千瓦,增长1.6%;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8万台、8.1万台。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29.2千公顷、309.6千公顷、220.0千公顷,分别增长1.0%、2.7%和3.5%。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0个,其中过亿元企业24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4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5个,全市45%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60%以上的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已进入畜牧产业化经营范围,全市奶类加工已达到80万吨设计能力,肉类加工形成加工180万头生猪、200万只肉羊、20万头肉牛、600万只肉鸡、3万吨熟肉制品的生产能力。全市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26个,产地88处,面积178万亩。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4.3千公顷,增长0.3%,节水灌溉面积82.7千公顷,增长6.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全年农村道路改造工程投入2.3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73.7公里,全市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已达96.8%。通客车行政村4625个,占行政村的99.5%。自来水投资2.78亿元,普及率达到76.5%,增长14个百分点;行政村通电率100%。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荒山造林3.0千公顷,退耕还林还果2.8千公顷,分别增长13.4%和15.3%;森林覆盖率达到25.4%。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4万户,增长37%。
  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部免除农业税费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向“三农”实施粮食、良种、农机、农资补贴1.28亿元,比上年增加6277万元;市级财政补助各项农村教育资金1.14亿元,增长61.6%。积极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行动,参保人数达到294.0万人,比年初增加119.5万人;报销医药费6310.3万元,受益人口达到150万人。年内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6处,年末乡镇、村办敬老院达到108处。全年投资8500多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47个,有127个村、9万农民脱贫。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26万人,支付最低保障金1197万元。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和“2133”工程各项目标的逐步落实,我市工业经济呈现稳步较快发展态势。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注8)完成增加值812.3亿元,增长22.4%;产品销售收入2501.6亿元,增长22.8%;利税257.6亿元,增长24.9%;利润130.0亿元,增长27.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6家,比上年末增加142家;其中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66家,增加63家。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重点监测的149种工业产品中,有101种产品增长,占67.8%,其中54种产品增幅在20%以上,占36.2%。高新技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电工仪器仪表21.8万台,增长1.9倍,自动化仪表及系统34万台(套),增长81.6%,光学仪器、汽车仪器仪表、半导体分立器件等产品,增幅均高于5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6 年

比上年±%

重工业产品

原煤

万吨

311.5

-6.3

原油加工量

万吨

443.2

-2.6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00.1

10.2

化肥

万吨

31.4

9.9

万吨

1131.3

8.O

成品钢材

万吨

971.1

41.2

水泥

万吨

1960.6

24.5

变压器

万千伏安

3895.3

30.6

电站锅炉

蒸吨

28540

4.O

锻压设备

万台

0.03

-76.3

发电设备

万千瓦

736.8

-2.4

载货汽车

万辆

5.9

40.3

轻工业产品

万吨

11.2

-4.0

亿米

2.3

57.6

化学纤维

万吨

3.6

-52.9

卷烟

亿支

434.8

4.3

小型电子计算机

万部

6.O

3.8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部

30.3

5.8

摩托车

万辆

93.8

10.5

塑料制品

万吨

21.9

22.0

彩色电视机

万台

32.2

1.1

  支柱行业和大型企业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全市366家过亿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0.1亿元,增长23.9%,占规模以上比重80.4%;实现利税208.7亿元,增长25.3%;其中利润104.6亿元,增长27.5%。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通信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等五大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4.1亿元,增长24.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7%。
  建筑业增势稳定。2006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40.3亿元,增长5.7%。具有新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712家,完成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9.3%;实现利税28亿元,增长10.2%;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建筑业总产值)为14.23万元/人。房屋施工面积3529.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0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40.1万平方米。

四、现代服务业

  全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注9)。2006年,实现增加值448.0亿元,增长16.2%,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3.2%,提高2.5个百分点。
  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提高17.1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064.2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024.6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45.8亿元,增长17.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788.4亿元,增长18.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现金支出5494.1亿元,增长18.7%。全年货币净回笼108.6亿元,增长10.5%。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10234.0亿元,增长50.7%;保险业务收入53.5亿元,增长30.1%;保险业务支出23.1亿元,增长63.5%。
  房地产业增势稳定。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6.8%。房地产开发投资160.1亿元,增长32.2%,其中完成住宅开发投资126.1亿元,增长31.1%。全市商品房销售额90.7亿元,增长10.8%。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游客1721.2万人次,增长17.6%。其中国内游客1707.6万人次,增长17.7%;接待入境游客13.6万人次,增长13.1%。旅游业务总收入146.4亿元,增长19.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2.2亿元,增长19.8%;旅游外汇收入5317.9万美元,增长27.9%。
  会展业平稳增长。全年共举行会展95场,直接营业收入1.9亿元,增长6.3%。其中承办全煤会直接营业收入1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13.4亿元。
  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综合性物流及相关产业企业发展到1876家,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增长15.0%。软件业较快增长。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125.7亿元,增长32.0%。

五、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7.2亿元,增长15.2%;餐饮业零售额140.2亿元,增长21.8%。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635.7亿元,增长17.6%。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9个,成交额223.2亿元。限额以上(注10)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总额728.9亿元,增长23.7%。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8.8亿元,增长17.2%;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5亿元,增长11.5%。2006年,在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的17类生活消费品中,零售额同比上升的有16类,占统计商品的94.1%。

限额以上各类生活消费品销售情况

商品类别

零售额(亿元)

比上年±%

合计

288.1

17.4

其中:家俱类

2.9

71.2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6

58.6

金银珠宝类

6.7

25.4

石油及制品类

47.8

23.9

食品、饮料、烟酒类

42.9

21.0

化妆品类

6.5

20.1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39.8

18.9

体育、娱乐用品类

1.9

18.8

汽车类

64.4

16.5

通讯器材类

10.0

14.2

书报杂志类

2.8

9.1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23.0

8.5

五金、电料类

O.6

6.8

日用品类

10.0

6.O

文化办公用品类

4.3

3.4

中西药品类

14.3

1.9

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

0.4

-26.6

  市场物价涨幅略有回落。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4%、居住类上涨3.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6%,回落5.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2%,回落2.1个百分点。

六、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2006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833.1公里(含村级公路),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9251.7公里(注11)。年末民用机动车拥有98.4万辆,增长5.9%,其中民用汽车40.2万辆,增长15.7%。全年客运量7990.8万人,增长7.6%;货运量16199.2万吨,增长3.2%。

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运输周转量

 

单位

2006年 比上年±%
客运周转量 亿人公里 276.3 12.7
 铁路 亿人公里 218.8 14.0
 公路 亿人公里 57.5 7.8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877.0 3.0
 铁路 亿吨公里 820.6 3.1
 公路 亿吨公里 56.4 0.9
航空旅客发送量 万人 202 44.3
航空货邮发送量 万吨 2.1 -8.7

  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49.3亿元,比上年下降4.9%。邮政邮路总长度达到57969公里,增加1263公里,邮政局所223处,增加12处。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3.8万门(含接入网设备),下降0.6%;年末全市电话用户243.9万户,下降5.8%,其中市话(含小灵通)194.0万户,下降6.0%;农话49.9万户,下降5.1%;移动电话用户346万户,增长44.8%。互联网用户76.3万户,增长0.8%,其中宽带用户56.0万户,增长29.8%。

七、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6.8亿元,增长25.0%。其中:用于第一产业32.9亿元,增长32.2%;用于第二产业383.2亿元,增长18.6%;用于第三产业600.7亿元,增长29.1%。
  重点控制领域投资得到有效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全市新开工投资项目中的122个进行了清理。国家和省重点控制领域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冶金工业投资下降77.9%,水泥投资下降23.9%,化工投资增长3.3%。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社会事业投资137.5亿元,增长28.0%,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7亿元,增长1.4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1.5亿元,增长1.4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3亿元,增长30.4%。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6.2亿元,增长7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0.5亿元,增长84.5%。
  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5.2%。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新建、改建公路264.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6.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89.4万平方米,程控交换机16万线/年,输电线路长度34.4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7.8万千瓦,中高等院校学生席位6.5万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1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水泥40万吨/年,乙烯2600吨/年,内燃机3.3万台/年等。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势良好。2006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3.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出口额24.39亿美元,增长37.2%;进口额19.50亿美元,减少1.7%。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1.40亿美元,增长7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6亿美元,增长2.3倍。
  利用外资总量增加。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9个,合同外资8.33亿美元,减少25.7%;实际利用外资6.34亿美元,增长24.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4亿美元,增长15.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加大。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8.25亿美元,增长252.2%;完成营业额4.71亿美元,增长45.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较快发展。2006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3.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高等教育学校56所,招生17.9万人,增长3.9%;在校生54.93万人,增长12.8%。其中:普通高校31所,在校生42.63万人,增长12.1%。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0.44万人,减少10.0%,其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0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9.09万人,减少5.9%,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80万人。小学在校生38.73万人,增长2.2%,其中:社会力量办学0.55万人,减少18.4%。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7%。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0.17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年末高新技术企业843家,其中当年新增218家;实施各类科研计划867项,增加126项。技贸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7.2亿元,增长15.0%。受理专利申请8223件,增加1719件,增长26.4%;授权专利3104件,增加974件,增长45.7%,发明专利申请量1678件,增长41.7%,完成科技成果200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39项,增长77.3%。2006年,继“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落户我市后又被正式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高新区加快发展。2006年,按科技部统计口径,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50亿元,增长16.1%。按在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03.1亿元,增长14.8%;工业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4.5%;利税19.3亿元,与上年持平;出口创汇1.6亿美元,增长24.0%。新引进项目401项,项目总投资154.9亿元,增长6.1%;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4226.9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48.6亿元,增长51.9%,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4.1亿元,增长78.5%;新开工项目70项;新开工建筑面积192.3万平方米,新竣工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58.9%和20.6%。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9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55%;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5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7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47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物保护单位共136处,其中国家级12处。全年出版报纸11.32亿份,各类杂志0.70亿册,图书2.43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8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04.7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21万户,增长23.5%。
  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285个,其中医院162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77万张,比上年增长12.2%;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1万人,增长2.9%,其中:执业医生1.53万人,增长4.6%。每千人拥有病床4.61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55人。大力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全市启动44个惠民门诊、21个惠民病房和50个惠民社区,分别是上年的2.8倍、4.2倍、2.5倍。建立了全省首家慈善医院和全省首家惠民医院。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患者减免医疗检查费用750.0万元。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城区建成1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益人口202万人。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济南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4枚;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35枚,银牌20枚,铜牌13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78.5枚,银牌138枚,铜牌111枚。群众体育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配建498处健身设施,全市组织全民健身活动近百次,参加展示表演的群众达到30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2006年,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39亿元,开工建设道路480公里,河道整治218公里。城市道路养护保洁工作成效明显,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城市道路保洁率达到99%。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0.53亿立方米、3.60万吨和1.49亿立方米,用气人口270万人;用气普及率达98%,提高1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3891万平方米,增长17.0%,供热普及率达48.0%,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自来水供水量3.21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营运车辆1.24万辆,增长8.8%;全年客运量6.13亿人次(不含出租车),增长3.5%。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8100辆,增长1.5%。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71.6亿千瓦时,增长12.3%,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6.9亿千瓦时,增长6.6%。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市区三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39毫克/立方米、0.114毫克/立方米、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分别下降33.9%、10.2%及1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07天(其中优12天),增加45天,占全年的84.1%,增加12.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地下水水质良好;地表饮用水体总氮超标,但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大明湖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与上年基本持平;小清河、徒骇河水质较上年有所下降。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达到国家4类标准;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9分贝,达到国家1类区域标准。

十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41万人、82.62万人、66.67万人、73.05万人和56.04万人,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5.94万人、16.50万人、1.72万人、8.03万人、1.02万人。2006年末,全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66万户、6.74万人,全年支付城镇低保金7053.50万元。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5960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状况良好。全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老年之家”145处,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0个。五保供养工作得到加强,集中供养4664人。全市老年公寓37处,床位2640个。
  残疾人事业稳步开展。全年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4.97万人次,免费培训残疾人2073人,1520人实现就业,投资163.5万元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家庭子女1905人,投资632万元,对68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整座危房进行新建、翻建。

十三、“平安济南”建设

  居民安全感较上年提高。据抽样调查,2006年全市居民对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感觉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占93.0%,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全年刑事案件立案件数31282件,减少1.95%;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6935起,增长0.3%。全市受理社会治安案件29025件,同比减少6.6%。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呈下降态势。2006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129起,死亡394人,死亡人数减少78人,下降16.5%;全市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19,比全省目标值低0.34;10万人死亡率为6.6,比全省目标值低1.9;万车死亡率为4,比全省目标值低4.45。重大事故减少1起,未发生特大事故。

十四、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均衡增长。2006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603.35万人,比上年增长9.89‰。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1:100。全市人口出生率9.61‰,下降0.5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50‰,增长0.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11‰,下降0.67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6.36‰,下降2.18个千分点。市区净迁入人口3.28万人;2006年末暂住人口78.36万人。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6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5.2万人,增长0.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7.6万人,增长0.6%。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全市安置就业再就业13.27万人次,增加0.50万人次,其中安置“4050”困难群体1.13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7%,上升0.01个百分点;登记失业人员5.80万人,比年初增加538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18733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中央属单位人均30143元,增长2.6%;省属单位人均31553元,增长14.3%;市及市以下和其他单位人均15244元,增长16.7%。2006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534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10.3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0元,增长13.9%。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713.1元,增长1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15.2元,增长17.7%。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注12)分别为31.1%、35.1%,分别下降1.9、4.0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享受型消费增长加快,人均休闲娱乐等服务支出2918元,增长25.5%,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27.2%,提高2个百分点。
 

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单位

2006 年

比上年±%

城市居民家庭
彩电 121.91 持平
电冰箱 96.73 持平
洗衣机 98.99 2.1
影碟机 63.98 2.9
空调器 112.34 7.7
家用电脑 64.48 19.0
移动电话 162.72 12.1
家用汽车 6.80 27.1
农村居民家庭
电冰箱 50.9 22.0
空调器 17.0 46.1
洗衣机 56.5 26.3
彩电 108.9 7.O
影碟机 67.4 11.0
移动电话 85.3 32.9
住宅电话 92.9 -2.8

  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82.6亿元,比年初增加158.4亿元,增长15.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0.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5.3平方米,增加1.5平方米。
注:
  1、2006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07》为准。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06年国家统计局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计算方法,确定国有控股、集体控股全部为公有经济,不再按实收资本比例切分公有和非公有。因此,2006年与2005年存在不可比因素,按可比口径计算,2006年非公有经济比重与上年持平。
  4、经济外向度为进出口总额与生产总值的比值,进出口总额按2006年平均汇率测算:1美元=7.9718人民币元,由于美元相对汇率下降,导致我市经济外向度略有降低。
  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月报数,非最终决算数据。
  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经贸委确定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及计算公式计算。
  7、三大区域是按照各县市区的经济特性划分的经济区域,中心区包括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其他,“其他”是指不可分割的经济内容;近郊区包括历城区、长清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章丘市;远郊区包括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
  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9、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技术推广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业。
  10、指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11、从2006年开始,统计范围新增村道公路通车里程。
  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