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加大措施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济南发展,实现“五年大变样”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的实施,大力推进“四个创新”,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十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注1)。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注2)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2.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526.3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为9.1:41.5:4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843元,增长11.0%。
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41.7亿元,比上年增收28.7亿元,增长25.4 %。工业企业利税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利税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实现利润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45.8亿元,增长28.2%,其中实现利润9.7亿元,增长1.2倍;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45.2%。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3)为114.38%,比上年提高4.9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49%,下降2.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1144元/人(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按可比价格增长15.4%。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3%。分项目看,居住类(注4)上涨6.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0%;娱乐教育及服务类上涨1.7%;食品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服务类下降0.1%;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4.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6%。受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
劳动就业岗位增多,社会从业人员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0.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9.3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0.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注5)人数79.1万人,下降3.4%。其中国有单位52.6万人,下降3.5%;集体单位8.8万人,下降8.3%;其他单位17.7万人,减少1.1%。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3.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1%。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职工退休养老制度、生育保险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全市企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达7174家,参保职工74.6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57.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16.9万人。全年统筹支付养老金13.1亿元,使全市19.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实现“老有所养”,40257名失业人员生活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缓慢,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外向度较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说明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 业
2001年,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以发展效益农业、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8%;棉花、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1%。在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8.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倍,占小麦总面积的43.2%;粮饲兼用及优质专用玉米4.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倍。全年粮食总产量239.1万吨,比上年下降0.5%;其中夏粮101.5万吨,下降2.5%。棉花产量3.1万吨,增长13.4%;油料产量4.6万吨,增长0.4%;水果产量37.4万吨,增长0.3%;蔬菜产量576.5万吨,增长7.2%。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年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面积3.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2%;冬暖式大棚面积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0%;建成无农药残毒放心农产品基地10个,全年引进推广蔬菜(瓜、果)、食用菌新品种100余个。获国家和省认证的“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3个,改善了我市农产品的品质结构,稳定了产量,提高了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植树造林面积0.7万公顷;幼林抚育8.1万公顷,增长9.5%。畜牧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品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良种率明显提高。肉牛杂交改良28.8万头,改良率达50.0%,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肉羊杂交改良42.4万只,改良率达26.0%,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三元杂交商品猪187.8万头,比上年增长13.2%。全市全年肉类总产量33.2万吨,增长4.4%;其中猪肉产量18.3万吨,增长4.8%;牛羊肉类总产量7.9万吨,增长5.5%;禽蛋总产量43.0万吨,增长3.4%;奶类总产量7.6万吨,增长7.8%。水产品产量3.4万吨,增长1.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现代化水平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09.1万千瓦,增长17.1%,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1万千瓦,增长24.4%。农用拖拉机7.1万台,实际增长5.0%;农用汽车0.7万辆,增长8.0%。新型节水灌溉又有新发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增长0.7%;节水灌溉面积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长4.9%。其中,喷、滴灌溉面积0.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6%,低压管灌溉面积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快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工业经济整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2.6亿元,增长13.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8.0亿元,增长9.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集体企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34.2%。轻工业增加值92.6亿元,增长5.0%;重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19.5%;轻重工业比例为36.66:63.34。
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7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产品销售率97.7%,较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9.3%,非国有企业中,集体企业产销率95.9%,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销率97.5%。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6.7%和98.2%。主要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在重点统计的60种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40种,占66.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1年 比上年±%
重工业产品
原煤 153.8万吨 19.6
原油加工量 271.5万吨 -2.0
汽油 75.9万吨 2.3
柴油 110.4万吨 2.1
发电量 69.8亿千瓦时 0.8
钢 293.8万吨 6.1
成品钢材 280.9万吨 18.2
化肥 28.7万吨 1.5
水泥 572.3万吨 21.6
变压器 1309.3万千伏安 35.2
电站锅炉 4995蒸吨 24.1
锻压设备 12735吨 13.7
改装汽车 9053辆 9.7
载重汽车 7395辆 140.3
金属切削机床 3528台 24.1
轻工业产品
纱 6.0万吨 12.3
布 1.4亿米 -14.6
化学纤维 6.2万吨 40.0
卷烟 62.4万箱 -5.5
机制纸及纸板 19.3万吨 15.8
微型电子计算机 19.9万部 55.6
计算机服务器 1.3万部 72.2
摩托车 102.5万辆 -19.9
塑料制品 9.3万吨 11.3
彩色电视机 50.8万台 26.2
家用洗衣机 21.7万台 -52.4
电淋浴器 15.5万台 -12.5
建筑业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资质等级五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3.0亿元,增长9.9%;实现利税6亿元,与上年持平;亏损企业亏损额0.7亿元,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为28289元/人,增长9.2%;房屋施工面积169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20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率40%,提高1.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45.7亿元,增长11.5%;集体经济投资70.7亿元,增长9.0%;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7.8亿元,增长33.5%。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5.8亿元,增长8.7%;更新改造投资59.2亿元,增长7.3%;房地产开发投资62.2亿元,增长23.1%;其他投资8.5亿元,增长5.3%。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2001年,城镇集体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457个,当年投资额2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用于第一产业投资2.7亿元,增长99.8%;用于第二产业投资58.8亿元,增长12.6%,其中用于工业投资57.2亿元,增长12.0%,比重为22.2%;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96.4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分别为1.0%、22.8%、76.2%。
房地产开发投资活跃。商品房投资58.5亿元,增长38.5%。房屋施工面积71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95.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7.4%和30.2%;房屋竣工面积190.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9.1%和22.8%。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117.3万平方米,下降1.7%,其中个人购买95.4万平方米,个人购买比例已达81.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朝着片区化、多类型、多档次、综合配套和环境优美舒适方向发展。
投资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3.8%,项目建成投产率(不含房地产投资)58.1%。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是:水泥8万吨/年;浓硝酸4万吨/年;大中型变压器183万千伏安;滚筒洗衣机40万台/年;背投电视10万部/年;程控交换机64.5万门/年;输电线路长度34公里;改扩建道路184.2公里;城市公交车辆购置418辆;粮仓容量11504万公斤;水库容量0.5亿立方米;中高等学校学生席位1.6万个;医院病床650张。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资源调整配置迈出重要步伐,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渐趋完善,“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社会办学取得很大成绩。2001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含高职班学生)103.2万人,按可比口径比上年末增长5.7%。高校在校生(含20所驻济普通高校及部分成人高校举办的高职班)17.1万人,比上年增长52.7%,其中研究生0.7万人。社会力量办高校27所,招生数为1.3万人,注册学生数2.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9万人,下降14.0 %;普通中学在校生36.1万人,增长6.8%;小学在校生37.9万人,下降8.5%。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4%;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67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479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共实施各类科研计划342项,在新上项目中,国家级36项,省级78项。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46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4家。建立产学研基地累计达到12家。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56%,累计达到252家;受理科技专利申请1471件,比上年增长12.0%;授权专利731件,比上年增加7%。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7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28亿元。全市技贸机构1890家,新增11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2亿元。
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44%。全年竣工项目55项,比上年增长12%;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增长46%。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增长57%,其中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4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
六、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370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2%,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4279.8公里,增长1%。客货运量继续增长,全年客运量6300万人,比上年增长0.2%;货运量13057.4万吨,增长7.1%。
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运输周转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
客运周转量 189.2亿人公里 4.9
铁路 152.1亿人公里 5.4
公路 37.1亿人公里 2.8
货物周转量 589亿吨公里 5.6
铁路 549.4亿吨公里 5.2
公路 39.6亿吨公里 10.0
航空旅客发送量 68万人 9.7
航空货邮发送量 1.4万吨 7.7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6.8万门(含接入网设备),增长1.8%;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31.6万户,增长23.8%,其中市话97.3万户,增长17.1%;农户34.3万户,增长47.5%;全市无线寻呼用户60.5万户,增长2%;移动电话用户87.0万户,增长43.1%;注册拨号上网用户12.9万户,增长11.2%。
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节水保泉”成效显著,旅游景区不断增加,名泉复涌吸引大量游人。200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4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内旅游人数835.6万人次,增长14.2%;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9.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2%。旅游业务总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58.5亿元,增长23.1%;国际旅游创汇3374万美元,增长7.0%。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7.4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48.5亿元,增长28.3%;制造业零售额23.8亿元,增长2.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56.0亿元,增长2.6%;其他行业零售额11.8亿元,增长15.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零售额52.2亿元,增长1.8%;集体经济零售额71.8亿元,增长3.9%;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59.9亿元,增长14.8%;其他经济零售额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在商品零售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162.1亿元,增长6.1%;非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235.4亿元,增长16%。
区域性市场作用有所增强,新业态商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年市场交易额528.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指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商品销售收入295.0亿元,增长11.3%,其中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收入净额78.9亿元,增长32.8%。
八、对外经贸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进口额9.1亿美元,增长4.5%;出口额5.9亿美元,增长4.0%(其中省考核口径出口额5.2亿美元,增长3.2%)。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81个,合同利用外资4.52亿美元,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4.25亿美元,增长33%(其中省考核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26.4%)。
对外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3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9%;完成营业额25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5%。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1年,全市地域财政收入202.2 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96%,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59.6亿元,增长21.5%。
金融业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57.5亿元,比年初增长14.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92亿元,比年初增长20.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现金支出24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货币回笼继续增加,全年货币净回笼106.9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证券业由于受股市低迷的影响,成交额出现萎缩,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成交额1473.7亿元,比上年下降10.7%。其中股票交易额900.4亿元,下降29%。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家庭财产险增长6.4倍,货物运输险增长53.5%,养老金险下降73.7%,人身意外伤害险下降25.1%。保险业务收入16.7亿元,增长57.1%;其中家庭财产险收入增长3.3倍,货物运输险收入增长75.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团体1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63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出版报纸10.98亿份,各类杂志1.07亿册,图书4.01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98.96%和98.16%。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药分离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药品监管新机制初步形成,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414个,其中医院125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1906张,比上年增长1.0%;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790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中医师2252人,西医师12454人。每万人拥有病床0.39张,每万人拥有医生0.29人。
体育事业有所发展。2001年,济南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4枚,铜牌6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82.5枚,银牌74枚,铜牌84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进展。2001年,我市城市建设继续围绕“五年大变样”的目标,继续实施了“蓝天工程”和“一环九射”工程,城市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市容市貌有新的改观。绕城高速路即将全线贯通;二环路维修改造、工业北路拓宽改造、污水处理厂和引黄工程已基本完工;泉城路的高标准改造,泉城特色更加突出。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9万平方米,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36.8%,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2177万平方米,增长4.2%。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2001年,煤气、液化气供气量分别达到8892万立方米和3.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9.9%和3.0%;天然气用气人口21.7万人,供气总量1908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91.5%。全年自来水供水量2.95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公交汽车营运线路99条,比上年净增10条;营运线路总长度2004公里,增加25公里;新增营运车辆418部;年末拥有各种公交营运车辆12582辆,比上年增长1.5%;全年客运量4.6亿人次,增长1%。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10700辆。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2001年年末,市区累计建成烟控区面积为128.3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89平方公里;燃煤含硫量合格率达到83%。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值分别为0.058毫克/立方米、0.145毫克/立方米和0.037毫克/立方米。水污染防治效果较好。饮用水源地鹊山水库、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水质好于往年,地下水水质保持良好,小清河水质较去年有所恶化,大明湖水质有所好转,但仍属重污染。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较去年降低2.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4分贝,较去年降低0.9分贝。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均衡增长。2001年,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569.0万人,增长率为1.1%,其中非农业人口222.2万人,增长率为6.77%。全市人口出生率9.82‰,比上年下降1.2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98‰,下降1.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84‰,下降0.19个千分点。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2.06:100。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1年,受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增资因素的影响,在岗职工收入显著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80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中央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403元,增长15.2%;省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224元,增长15.1%;市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76元,增长19.3%;县及县以下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249元,增长12.4%。2001年,城镇(注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7元,比上年增长12.9%。人均消费性支出7110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3216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2.3元,比上年增长7.2%;人均生活费支出2058元,增长4.1%。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注7)32.0%,农村恩格尔系数41.4%,分别比上年减少2.6和2.1个百分点。
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
城市居民家庭
彩电 126.3台 持平
电冰箱 98台 持平
影碟机 48.7台 持平
空调器 72台 10.8
家用电脑 28.7部 43.5
住宅电话(自费) 85部 4.6
农村居民家庭
电冰箱 27台 持平
空调器 4台 33.3
洗衣机 28台 持平
彩电 69台 11.3
影碟机 24台 15.0
摩托车 71辆 16.4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进一步增加。2001年,年末全市居民金融资产总量7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34.6亿元,增长15.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2001年,年末城市人均住宅居住面积10.7平方米,使用面积17.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9平方米。
注:1.2001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预计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02》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计委、经贸委确定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及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
4.居住项目包括建筑材料、房租、水、电和燃料等。
5.为了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劳动就业情况,国家统计制度规定1998年开始使用在岗职工的概念。
6.为便于比较,从今年开始用“城镇居民收支”取代原来使用的“城市居民收支”。
7.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