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持续实现恢复性增长 | |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紧扣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发展目标,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上半年全面复苏的基础上,持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生产逐月向好,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营业收入增长10.5%,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10.8个百分点。 一、核心指标全面回升,生产效益同步提振。 (一)工业生产持续加快。一是行业整体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41个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3.7%,实现增长的行业占全市比重为69.7%,行业增长面与占比水平分别较上半年提高4.9、1.2个百分点,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承压韧性较为明显。二是重点领域支撑稳固。全市18个占比超过1%的大类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其中,12个行业实现增长,8个行业增速快于10%,6个行业好于全市平均水平,支撑稳固、强势引领态势明显。 (二)经营水平明显改善。一是盈利水平明显向好。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5%,今年以来首次达到10%以上的增长水平;利润总额增长31.2%,增速排名全省首位,较上半年显著提升29.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达到5.65%,领先全省1.14个百分点,经营效益重点指标均到年内最高水平。二是减税降费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百元营收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0.33元,单位成本费用减少0.40元,企业经营压力得到明显缓解,亏损企业家数占全部比重为26.6%,较上半年减少95家,下降面收窄5.0个百分点。 (三)工业产品生产稳定。一是重点产品生产稳定。前三季度,载货汽车产量较上年同期实现翻番,增长104.8%;粗钢、钢材供给稳定,分别增长1.6%、0.9%;化学药品原药、化学农药原药迎来秋冬旺季,分别增长30.3%、64.5%,较上半年提高24.5、19.5个百分点;高端产品服务器、工业机器人、高温合金产量分别增长43.8%、49.2%、5.3%。二是部分产品季节性走高。三季度末,多数建筑工程抢抓工期,同时为应对取暖季停限产政策,部分原材料生产企业提前进行了季节性备货,9月,全市混凝土机械产量同比增长49.2%,硅酸盐水泥熟料、普通水泥分别增长25.3%、28.8%,金属门窗及类似制品增长67.6%;环保类产品产量大幅提升,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分别增长113.8%、314.9%。 二、优势领域持续提振,发展结构加速优化。 1、优势领域持续提振。前三季度,全市六大重点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9%,占全市比重为58.7%,增速和占比分别较上半年提高8.4、0.4个百分点。发展结构继续保持“四升二降”,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87.9%,拉动全市增长8.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增长33.3%,第二季度以来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水平: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17.7%、7.4%,较上半年加快12.3、2.3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下降8.3%、15.1%,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8、3.2个百分点。 2、发展结构加速优化。装备制造持续发力:前三季度,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0.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合计占全部比重为43.7%,达到年内最高水平,增速和占比分别较上半年提高10.2、1.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达到6.5%、6.9%,较上年同期提高1.9、2.1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同比增加39.8%,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过剩产能有序化解:前三季度,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比重为33.6%,较上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逐月有序收窄;产销衔接明显优化,平均产品销售率为98.2%,好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2%,存货周转天数减少0.5天。 3、高端领域强势引领。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2.4%,较上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0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达到9.3%、1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4.2个百分点,经营活力和盈利水平优势明显。 “十强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四大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占全部比重达到31.2%,拉动全市增长7.0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规上工业部分)增长36.3%,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速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