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回升 持续向好 | |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稳步回升、持续向好。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年我市生产总值为10140.91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61.66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530.67亿元,同比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48.58亿元,同比增长3.7%。 一、农业生产有序稳定 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总产量达到290.8万吨,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其中,夏粮137.4万吨,比上年增加2.1万吨,增长1.5%;秋粮153.4万吨,比上年增加3.3万吨,增长2.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3.8万吨,其中,禽肉产量7.4万吨,猪肉产量12.8万吨,禽蛋产量27.5万吨,牛奶产量41.4万吨。 二、工业实现强势引领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行业生产总体向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6.1%,合计总量占全市71.1%,增长面与占比持续稳定扩张。重点支柱行业增势良好,汽车制造业增长77.9%,医药制造业增长31.3%,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增长20.3%,黑色金属延压加工业增长8%。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4%,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增长6.1%,居全省第1位。 三、服务业呈现回暖向好 规模以上服务业(1-11月)实现营业收入2073.8亿元,下降4.3%,降幅较前三季度(1-8月)收窄4.6个百分点。行业基本面不断改善,32个大类行业中有16个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50%;多数行业增速回升,行业向好面达到68.8%,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龙头行业带动作用增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邮政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71.6%、37.2%、30.6%和22.6%,分别高于全省27.3、17、16.2和10.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下降12.1%,但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5.7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逐渐复苏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9.1亿元,增长1.1%,实现由负转正,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1.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9.9%,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6%,均由一季度两位数深度降幅顺利实现回正;住宿业营业额下降26%,餐饮业营业额下降19.8%,降幅大幅收窄。升级类商品加速回升,限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6.4%,高于限上零售额增速27.3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7.4%,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速2.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0.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2%,扭转了去年同期(-49.6%)深度下行局面;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3%,高于全省19.3个百分点,受益于“工业强市”战略,作为主要支撑的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7.9%、19.9%,高于全省19.8、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4%,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情况较好,增长13.5%,高于全省1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3%,较前三季度回升5.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335.7万平方米,增长7.2%,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3748.1亿元,增长6.7%,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六、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进出口总额1382.7亿元,增长2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1、15.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55亿元,增长17.2%;进口627.6亿元,增长30.7%。对东盟、欧盟、拉丁美洲、美国、非洲进出口值分别增长16.3%、33.9%、26.2%、21.5%、15.6%,合计占全市的58.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82.4亿元,增长13.9%。 七、金融财政稳健支撑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064.9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位,增长13%,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720.2亿元,增长1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6.1亿元,增长3.6%,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亿元,增长7.6%,其中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较上年增长20%。 八、社会民生保持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4%,涨幅比上年缩小0.9个百分点,涨势总体减缓, 保供稳价成效凸显。八大类商品“两涨一平五降”,食品烟酒类上涨9.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8.6%,医疗保健类保持持平,衣着类下降0.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居住类下降1.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3%。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6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29元,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2元,增长5%。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为实施济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五个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21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更好发挥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全力以赴实现新跨越、取得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