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成就显著 乡村振兴打造省会标杆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凝心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打造齐鲁样板省会标杆,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为建设强省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农业基础。 一、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效,农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58.41亿元,增长8.4%;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为427.92亿元,同比增长7.1%,比2012年的280.57亿元,增加了147.35亿元,增长了40%,年均增长3.8%。 (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生产创新高。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为主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保持稳中有增的趋势。2021年,全年粮食生产面积725.4万亩,比2012年增长了2.6%,总产293.1万吨、单产404公斤/亩,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良好局面。 经济作物稳定发展。2021年全市蔬菜生产面积146万亩,蔬菜总产量691.8万吨,增长2.7%,比2012年增长了9.2%。现有蔬菜生产专业镇(街道)27个、专业村517个;蔬菜集中片区203个,其中万亩以上专业片区15个;“菜篮子”保供园区29个,50亩以上“菜篮子”生产基地723个。“菜篮子”直通车运营单位32家,“菜篮子”工程配送车287辆。油料总产量6.6万吨。 畜禽产品供应充足。全市2021年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场项目94家,蔬菜、肉蛋奶、水产品供保能力稳中有升。肉蛋奶供应稳定。生猪出栏192.0万头,肉产量15.4万吨,增长20.4%;牛出栏13.8万头,肉产量2.9万吨,增长37.1%;牛奶产量42.1万吨,增长1.6%;羊出栏126.8万头,肉产量1.9万吨,增长20.6%;禽肉产量7.2万吨,禽蛋产量27.5万吨,增长11.0%。水产品产量1.4万吨,增长5.8%。 (三)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聚集片区,打造了长清马套村、平阴庄科村、章丘魏李村、莱芜虎口崖村等21个特色产业村(企),全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70万亩。围绕筑牢“1+10+N”品牌发展矩阵,省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达到50个,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泉水人家”授权产品达到23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65个。 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保持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大力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全力完成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激活城乡融合动力。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建设,破除城乡融合壁垒,探索出章丘区农村“一员三权”试点改革、商河县“一证保三权”、济阳区“农业大托管”等成功模式。“农地入市”正式破冰并提速增量,成功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二)着力推进产业融合。一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2021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92家,比2012年增加126家,增长34.4%;全市农民合作社11780家,比2012年增长2.1倍,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达到21家、90家、372家;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0余个,其中省级、市级示范组织分别达到18家、59家;全市家庭农场注册数7258家,其中省级示范场103家;全市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76.95万亩,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75.36%。二是着力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载体。莱芜区苗山镇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新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5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1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98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到2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发展到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2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幅达到10.23%。三是着力培育三产融合载体。2021年全市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3.6亿元,同比增长24.4%。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发展到3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3个。省级“新六产”示范县5个、示范主体30个。自2019年以来立项实施了19个田园综合体项目。 (三)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完成105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20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线路创建任务,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310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累计创建3135个清洁村庄,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和清洁村庄创建走在全省前列。 三、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致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全国种子“双交会”永久落户济南。建成省市两级种质资源库,入库种质资源5万余份,全市持证农作物良种企业数量达到75家,比上年增加6家,工厂化蔬菜年育苗量突破10亿株。 (二)致力提升耕地利用质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耕地质量。2019-2021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4.5万亩,项目总投资达12.68亿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行深耕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和水肥一体化等,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水平。 (三)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呈现新格局。争取资金6600万元,新建冷藏保鲜设施项目192个、新增库容20万方,新建大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14个、新增库容5万方,推动构建多环节、全链条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 (四)积极推进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在许商街道、董家街道启动首批智慧农业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实施智慧农业应用项目,新评选10家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总量达24家,“一图式”农业智慧管理平台获评全省信息化优秀案例,山东丰信成功入选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五)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顺利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和验收工作。创新开展“三千”益农活动,依托泉水人家电商平台及益农社信息员让信息进村入户。 (六)农业机械化普及面扩大。落实购机补贴资金3087万元,补贴机具7381台套。完成农机深松深翻作业45.74万亩。累计创建全省“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县4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6个,累计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5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