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市场量质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情况综述 | |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呈现出新兴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良好局面,扩量提质的成效斐然。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良好 (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环境日趋完善,消费热点接连涌现,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3.6亿元,3年后突破3000亿元,达到3141.0亿元,2018年超过4000亿元。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6.1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平均增长达到9.2%,高于全省年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由2012年的14.7%提高到2021年的15.2%。 (二)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村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09.3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平均增长9.1%;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6.8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平均增长10.5%。城乡消费市场保持了持续活跃、同步增长、协同发展的态势。 (三)贡献作用不断提升 随着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在行业增加值方面,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批发和零售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673.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68.9亿元,年均增长8.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2年12.6%提高至2021年的13.7%,提高1.1个百分点。 (四)限上企业较快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达到限额以上标准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实现较快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21年底,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贸易企业4539家,是2012年的3.2倍,其中,批发业企业3004家,是2012年的5.6倍;零售业企业931家,是2012年的1.8倍;住宿业企业188家,是2012年的2倍;餐饮业企业416家,是2012年的1.6倍。限上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限上企业规模也逐步扩大,截止到2021年底,全市共有年零售额1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282家,其中,年零售额5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64家,年零售额10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34家。 二、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一)网上零售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线上消费模式的创新,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也逐渐向网上靠拢。同时伴随着快递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网购人群持续增加,线上消费规模快速扩张。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271.0亿元,是2014年的22.7倍,年平均增长56.2%;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达15.0%,较2014年占比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二)城市商业综合体不断壮大 融合了商贸、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是近几年商贸业发展出现的一种全新模式,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消费品质、便利生活配套服务和繁荣城市商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23个,营业面积113.2万平方米,商户数共计4574个,全年客流量达1.8亿人次,共实现销售额150.3亿元。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市场、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三)连锁企业经营向好 连锁经营企业以其经营规模大、市场开发成本低和商业竞争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2014年以来,全市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连锁总店数从2014年的10个增加至2021年的36个,增长了2.6倍。经营门店数从2014年的3086个扩大至2021年的5797个,增长了87.8%。与此同时,连锁企业不断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从业人员数从2014年的63900人提高到76503人,增长了19.7%。 三、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居民消费结构从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物质消费向娱乐、休闲、文化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换代。 (一)刚性需求商品增长稳健 吃、穿、用类商品作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刚性需求,整体增长比较稳健。2021 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吃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15.3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5.5%;穿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8.6亿元,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0%;日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 53.3亿元,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3%。 (二)升级类商品受大众追捧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消费更加追求品质化和个性化。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4.7亿元,是2012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7%;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0.2亿元,是2012年的2.0倍,年均增长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0.8亿元,是2012年的2.0倍,年均增长7.8%;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85.0亿元,是2012年的3.5倍,年均增长14.9%。 (三)汽车消费支柱作用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汽车消费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最主要的支撑点。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84.1亿元,是2012年2.6倍,年均增长11.3%。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2021年限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48.4亿元,是2019年的8.9倍。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在全市限上零售额中占比达32.3%,占比远高于其他类别商品,在全市消费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文化娱乐类消费不断升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更加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档次,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大幅提升,文化娱乐类消费成为颇具特色的个性化消费热点。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0.0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6.2%,其中,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实现零售额24.8亿元,是2015年的7.9倍,年均增长41.1%;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7.1亿元,是2012年的1.2倍,年均增长1.7%。 四、服务消费增长较快 (一)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近年来,人们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休闲旅游成为大众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居民出游方式多样,体验式消费旺盛,周边游、短途游深受欢迎。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8192.7万人次,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6.4%;实现旅游总收入983.9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8.8%。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为消费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二)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 餐饮服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开拓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发展日益迅速,同时经营模式地不断创新,有效地促进了餐饮业营业额的增长。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单位实现营业额61.2亿元,比2012年增长21.0%,年均增长2.1%。 (三)住宿业实现较快发展 住宿业作为传统服务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住宿业实现较快发展,住宿业营业额不断增长。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实现营业额实现32.3亿元,比2012年增长25.1%,年均增长2.5%。2021年年报显示,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企业共有客房数38515间,床位数56023张,分别较2012年增长90.2%和71.0%,整体接待品质和接待能力均有所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必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将不断增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