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守正创新谋发展 踔厉奋发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平阴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 |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平阴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勇于拼搏,锐意进取,使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使全县国民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下面将通过统计数据的镜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平阴县75年发展轨迹 1949年至1957年——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经过三年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党和政府顺利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挣脱了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城乡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同1949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5万元,年均增长3.9%,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3万元,是1949年的4.6倍。 1958年至1965年——经济建设的起伏调整时期。这期间由于经济建设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较大,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经济出现了大滑坡。1962年,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三年调整,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65万元,是1962年的1.3倍。 1966年至1976年——经济建设的徘徊时期。这期间刚刚摆脱困难并开始步人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又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全县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受到巨大损失,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极“左”路线的反对和抵制,并且期间有平阴铝厂、济南第七棉厂、平阴轴瓦厂和平阴标准件厂等省市属企业在平阴落户,所以我县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197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85万元,1965年至1975年年均增长4.4%。 1977年至今——经济建设的振兴和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系列兴国利民政策为平阴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经济建设进人新的历史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兴起,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的成功经验引入城镇,不断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从而加快了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使全县经济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教育、科技、卫生等各条战线和社会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开放46年来,是我县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46年。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1.21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2.6%;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27.01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2.9%。 二、平阴县75年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阴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国初期微不足道的707万元,1978年的0.89亿元,2012年的164.23亿元,增长至2023年281.21亿元的庞大规模。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是济南经济版图中平阴力量的日益凸显。 (二)财政实力更加雄厚。1949年平阴县地域财政收入仅为85万元,1978年增加到1044万元,是1949年的12.3倍,年均增长9.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平阴地域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6年首次突破1亿元,2012年达到21.92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7.0%。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阴地域财政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达到56.32亿元,是2012年的2.6倍,2012-2023年年均增长9.0%。 (三)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初期,平阴外经外贸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阴不断总结对外开放经验,主动适应国家外经外贸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1992年实际利用外资125万美元,实现了招商引资方面的新突破;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207万美元,是1992年的9.6倍;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296万美元,1992-2023年年均增长12.8%。1995年出口创汇总额1127万美元,2012年达到50497万美元,2023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75.93亿元。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县凭借“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一穷二白”到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平阴县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三次产业比例从1949年建国初期的90.9:1.9:7.2和1978年的43.1:35.5:21.4,逐步调整为2023年的15.0:54.7:30.3。通过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新业态,促使平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农业经济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2023年恢复耕地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7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3.7万亩。1957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0.02万千瓦,2023年达到51.8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也从1978年的6149吨增长至2023年的13564吨。1949年农业总产值0.0816亿元,2023年增长至81.06亿元,年均增长9.8%。1949年粮食总产量3.9万吨,2023年增长至20.3万吨,年均增长2.3%。2023年末牛、猪、羊存栏量分别达到2.12万头、9.98万头、5.91万头,分别较1949年增长4.4%、8216.7%、809.2%。持续推动特色农产品“上线”销售,培育电商342家,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承办全国辣椒生产机械化现场会,跻身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全市唯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六)工业生产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体系逐步完善。1949年,全县仅有少数的手工业作坊,工业总产值仅有33万元,1978年增长至10859万元,2023年增长至345.95亿元,较1949年年均增长16.9%。第二产业增加值也从1978年的3153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53.7亿元,年均增长14.7%。2023年,平阴县加快规上企业“智改数转”步伐,澳海炭素入选国家5G全连接工厂标杆项目,万瑞炭素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培育上云企业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晨星工厂”等创新载体47家。高端装备结构件智能制造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7家企业入选市民营企业100强。 (七)城乡市场繁荣稳定。新中国成立之初,平阴县商品流通规模小、主要是私人经营渠道单一。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以国营商业流通和供销社为主体,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采购、供应、批发、零售、商业经营体系,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实行计划经济,造成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商品供应紧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实行“放宽”、“搞活”等各项经济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商品流通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435万元,1978年达到3524万元,2012年达到65.16亿元,2023年增长至97.68亿元,年均增长11.0%。 (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平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得到的实惠更为显著。1949年职工平均工资292元,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530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21元,比2018年增长9213元,5年年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2元,比2018年增长6695元,5年年均增长7.8%。196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5.8公里,1978年达到194.6公里,2023年达到1053.8公里,是1949年的23倍,是1978年的4.4倍。2023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8平方米/人,较2019年增长51.4%。2023年全县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37个,玫瑰镇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宜业和美奖”,东阿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建成“玉带玫香”示范区,无忧东唐、福地西唐等20个“明星村”串珠成链,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称号。 (九)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城镇化取得较快进展。2023年城镇化率57.2%,比2019年提高3.8个百分点。平阴县持续推进城市更新,2023年完成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66个、6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6927户。持续优化城区路网建设,投资3.7亿元实施了黄石街、龙山街、锦凤街等12条道路改造,城市快速路与国道105、国道341一体化衔接,畅通了城市主动脉。累计实施了51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拆除违法建设2.5万平方米,建成垃圾分类设施66处,规范城区便民市场7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一,成功退出全省长期排名后20名的局面。平阴县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县城试点,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新建公园5处,开放公园绿地共享试点6处,改善提升绿道16公里,平阴人民的城市家园更有颜值、更富有诗情画意。 (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平阴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1949年户籍人口24.37万人,2023年增长至36.52万人,年均增长0.5%。1949年仅有教职员工215名,2023年增长至3648人,年均增长3.9%。2023年实施惠师强师计划,推进教师队伍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完成初中学校布局调整,2615名学生、430名教师进入县城学校。1949年医院工作人员仅有5人,2023年增长至2673人,年均增长8.9%。2023年,平阴县妇幼保健新院启用,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实现县域医保服务一体化,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实施“四级医保”长护新模式,基本养老保险扩面2743人,农村医养结合“两院一体”模式76家,绿泽画院打造全国首个残疾人直播基地,入选国家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 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平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平阴人民依靠党的领导、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统计现代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见证。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统计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