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统计数览发展 经济向新而行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钢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 |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中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七十五年。这七十五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钢城区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辉煌篇章。从昔日的工业重镇到如今的现代化新城,钢城区在设区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1992年建区以来,钢城区依托雄厚工业基础和便利交通条件,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立足“工业强区”,打造“鲁中明珠”,国民经济飞速发展。1993年,全区生产总值17.11亿元。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31.92亿元,是1993年的1.9倍,年均增长16.4%,这一时期是钢城区经济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进入新世纪后,钢城借助时代东风,迈向经济迅速腾飞的黄金时期,2012年生产总值207.36亿元,是2000年的6.5倍,2000-2012年年均增长15.0%,十八大以来,钢城区稳中求进,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350.1亿元,是2012年的1.7倍,是1993年的20.5倍,2012-2023年年均增长6.5%,1993-2023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2.2%。2023年人均GDP达到12万元,是1993年的15.3倍,年均增长9.5%。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自1992年起,钢城区的财政实力便踏上了稳步增长的快车道。199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13亿元。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钢城区的经济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到0.40亿元,是1993年的3.1倍,年均增长17.6%。新世纪以来,钢城区继续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1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4.59亿元大关,是2000年的36.4倍,2000-2012年年均增长34.9%。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钢城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时期,钢城区的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截至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达到22.29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更是1993年的173.7倍。从1993年至2023年的这三十年间,钢城区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8.8%的高位。 二、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迈进,特色种植业、高效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多元化发展格局日益形成,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农业产值接连攀升,展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回顾过去,199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仅为1.37亿元,但这一数字在随后的岁月里不断攀升。进入新世纪,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78亿元,是1993年的2.0倍,1993-2000年年均增长10.6%。2012年农业总产值12.12亿元,是2000年的4.4倍,2000-2012年年均增长13.1%,钢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步入新时代,钢城区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202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已达到23.71亿元,是2012年的2.0倍,是1993年的17.3倍,年均增长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年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00亩,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创建为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工业支撑不断增强。199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48亿元。2000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44.21亿元,是1993年的1.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5%。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钢城区的工业产值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7.13亿元,是2000年的12.1倍,2000-2012年年均增长23.1%,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钢城区工业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也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全区深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新培育省级以上瞪羚、专精特新等品牌企业32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40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14.63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是1993年的26.7倍,2012-2023年年均增长3.9%,1993-2023年年均增长11.6%。 与工业产值的增长相呼应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飞速增长。199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1.46亿元。2012年飙升至537.3亿元。进入新时代以来,钢城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再次实现大幅增长,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56.26亿元,是1995年的33.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3.4%。 作为钢城区的传统优势产业,钢材产量的进步是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1995年,全区钢材产量77.92万吨。2000年元增长至214.02万吨。新世纪以来,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2012年,全区钢材产量达到了954.45万吨,是2000年的4.45倍。2023年,全区钢材产量更是攀升至1061.2万吨的新高点,是1993年的13.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8%。 三、消费活力蓬勃迸发 销售总额稳步增长。从1993年的2.48亿元起步,钢城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显著的飞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逐渐活跃起来,200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亿元,是1993年的4.4倍,年均增长23.5%,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进入新世纪后,钢城区的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6亿元,是2000年的5.1倍,2000-2012年年均增长14.6%。近年来,钢城区通过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丰富消费业态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活力,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2亿元,是2012年的1.9倍,是1993年的42.8倍,钢城区消费市场欣欣向荣,为其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预算支出不断攀升。199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为0.22亿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200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0.63亿元,实现近三倍的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6.2%。进入新世纪,政府在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加大了投入,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201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2.96亿元,是2000年的20.5倍,2000-2012年年均增长28.6%。时至今日,2023年的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已攀升至15.98亿元,再次实现了对前一时期的超越,成为1993年的72.6倍,显示出政府财政支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市场繁荣兴旺。1993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1亿元,这一数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或许并不显眼,但它却为金融市场的后续发展打好根基。2000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01亿元,相比1993年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2.7%。2000年至2012年期间,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金融市场迎来了更加繁荣的发展时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24.01亿元增长到167.2亿元,增长了7.0倍,年均增长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市场的繁荣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4.34亿元,是2012年的2.0倍,是1993年的101倍,从1993年至2023年这三十年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持续增长,见证了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深刻反映了地区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 四、城乡发展协同并进 农村收入消费双增。设区以来这三十年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逐步增长,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变化,体现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收入方面,199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121元,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和机会,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3292元,是1993年的2.9倍,年均增长率达16.6%。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广泛,收入水平蒸蒸日上,201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76元,是2000年的3.4倍。2023年,这一数字攀升至25668元,是1993年的22.9倍,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1.0%的较高水平。 消费方面,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同样显著。199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8元。2000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4元,是1993年的2.5倍,年均增长14.1%。进入新世纪后,全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继续快速增长,201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14元,是2000年的3.6倍,2000-2012年年均增长11.4%。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728元,是2012年的2.6倍,是1993年的23.9倍,2012-2023年年均增长9.1%,1993-2023年年均增长11.2%,显示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和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城镇收入水平提高。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2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就业市场的不断扩大,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55元,相比2000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3.5%。进入新时代以来,居民收入结构优化,收入来源多元化,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94元,是2000年的8.1倍,年均增长率为9.5%。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93年-2000年,钢城区教育基础薄弱。1993年,钢城区有教职员工1176人。2000年,钢城有教职员工1518人,比1993年增长342人。新世纪以来,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2012年,全区共有学校58所,教职工2109人,是1993年的1.79倍,在校生 29844人。2023年末,全区共有学校35所,年末拥有专任教师2150人,在校生 28529人,每一教师负担学生数由2012年的14人下降至13人。2023年完成28处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中考录取率排名全市前列,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6.1%。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1993年,钢城区的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医疗资源稀缺,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80人,难以满足当时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2000年卫生技术人员达1521人,是1993年的8.45倍,床位1065张。新世纪初期,钢城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开始逐步发展,2012年,卫生技术人员达1864人,床位2132张,是2000年的2倍之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23年,钢城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89人,床位2602张,较2012年分别增长75.4%、22.1%。同时,医疗保障水平也保持高位运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045元、814元。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钢城区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继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钢城区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