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奋力谱写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历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 |
历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县,拥有2100年建城史,历史上素有“齐鲁首邑,方物之盛、区域之广,甲于通省”的美誉。1949年建国初期,历城县属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泰山专区;1958年,历城县改属山东省济南市;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历城县,设立济南市历城区。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撤县设区37年以来,历城区管辖区域历经多次调整(2005年孙村镇、港沟四村托管给高新区,2012年港沟五村托管给高新区,2015年临港办事处、遥墙镇和唐王镇六村托管给高新区;2016年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托管给济南市南山区管委会;目前历城区直辖14街道,112个社区居委会,266个行政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昔日的农郊大县蝶变为现代化强区。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历城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区上下团结拼搏、务实有为,扎实工作,多次荣获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接连揽获山东省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山东省工业强县等省级以上荣誉,同时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百强区,并稳步实现位次前移,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由“弱”变“强”的转变。197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亿元,1990年超10亿元,2003年突破百亿元,2020年迈过千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1327.8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48倍。人均生产总值成倍增加,1978年仅为172元,2000年超1万元,2023年达到11.76万元,相当于1978年的683.5倍。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新中国成立时期仅114万元,1978年0.54亿元,1986年1.5亿元,2002年超10亿元,2018年突破100亿元,2023年增至140.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259倍,跻身全省第4。对外开成效显著,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6年外贸商品收购总值221万元,202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元,2023年达到175.2亿元,相当于1976年的7927倍。 二、结构质量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城坚持因地制宜、资源集聚、力量集中、政策集成,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全区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二 、三”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县,到“二、三、一”工业带动发展的城乡结合部,再到“三、二、一”三产拉动的现代化城区的大跨度发展,产业发展更趋协调。特别是全面关停搬迁老工业区,产业格局由“一钢独大”转变为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贸易物流、新兴服务业等“多业并举”,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78.2:18.1:3.7逐步调整为2023年的1.9:26.7:71.4,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 农林牧渔生产稳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蔬菜、林果、花木、奶牛等产业经营水平显著提高。197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亿元。1986-1997年,全区进入城郊型农业探索发展阶段,主要以粮、蔬、果间作立体高效种植模式调整种植结构,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199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44亿元。1998-2007年,逐渐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0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8.28亿元。2023年,在特色农产品产业的有效带动下,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实现较快发展,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7.95亿元,是1978年的14.7倍;粮食播种面积1999公顷,产量10.73万吨,粮食单产由1986年的249.8公斤/亩提高至357.5公斤/亩。 工业转型加快推进。1978年,全区工业企业172家,以计划经济为主,完成产值1.0亿元。1988年起,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开展产权体制改革,工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07年,全区私营工业企业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家,当年实现产值128亿元。2017年以来,全区关停搬迁以济钢集团、庚辰钢铁、蓝星石油等为代表的87家传统工业企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断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实施片区开发、结构优化、项目招引、要素保障“四大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7.94亿元,是1978年的521.4倍,年均增长14.9%;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达到64.6%,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商贸服务业持续壮大。从计划供给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消费市场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1978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18亿元,主要以基本生产、生活用品消费为主。改革开放后,经营方式多样化,商贸服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47亿元。近年来,全区积极引进知名品牌首店和特色品牌、老字号、非遗项目,提供更多优质供给,打造放心无忧的消费环境,持续激发线上线下消费活力。发展新零售、科技体验等特色商业业态,增加体验型、服务型、时尚型消费项目,持续激发市场活力。202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72亿元,是1978年的627.7倍,年均增长15.4%。消费市场极大丰富。同时聚焦“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文化旅游、新型消费”等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生产设计、软件通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细分行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2023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47.68亿元,是1978年的18259.7倍,年均增长24.4%。 三、城市建设跨越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历城县基础设施落后,可以说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经过75年的建设,目前历城区成长为拥有1个次中心和5个地区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城乡相融共生的省会面积最大主城区,城市实现由小”变“大”。 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历城区立足区域形态丰富、空间格局宏阔的独特优势,系统把握老城区与新建区的关系,一方面有序推进棚改旧改、征地拆迁,城中村旧貌变新颜,不断改善市民人居环境,一方面全面展开新区开发,精心打造唐冶片区、华山片区、雪山片区、新东站片区等,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逐渐崛起。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济青高速、绕城高速、济青高铁等重点工程相继通车,全区交通运输事业实现大跨步前进;港西路、飞跃大道、轨道交通2号线等城区干线道路贯通,2023年,全区公路里程1033公里,是1978年的3.4倍,城乡居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老城区雨污排水管道老化、雨污混流、污水外溢、城市内涝等问题的解决,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四、群众生活全面改善, 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的生活从物质匮乏,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转变为物资充沛、生活丰富,现代化的小康生活。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2元增加到2023年的2889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6955元提高到61253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百姓实现由“穷”变“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底线思维和兜底要求安排专项资金,选派“第一书记”驻镇包村,实施“点对点”精准帮扶,2017年,全区既有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达到82%,其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逐年增加,重点事务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2023年,全区卫生机构85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469张,卫生技术人员12939人,分别是1978年的14.4、11.9、14.7倍,街道医保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达标率100%。 教育文化健康发展。积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相继解决城镇、农村学校取暖问题,免除农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2023年,区内各级各类学校106所(含驻区学校),教职工1.06万人,在校生达到15.47万人。全区幼儿园231所,在园人数5.27万人,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提升至62.24%、94.91%,均超省定标准。 75年风雨兼程,75年光辉历程。回顾历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成长的奋斗史、创业史。着眼当前,历城区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历城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拉高标杆、勇挑大梁,争当强省会建设“排头兵”,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