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区:数览发展 向新而行——新中国成立75周年历下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 |
历下,因“舜耕于历山之下”的传说而得名,已有2700余年的建城史,作为济南市的老城区和中心城区,集中体现了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底蕴,展现了泉城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南部千佛山秀峰叠嶂,北部大明湖碧波荡漾,中部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三大泉群喷珠溅玉,小桥流水。芙蓉街、曲水亭街等古街老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韵致。
1929年设立济南市,现辖区为1948年9月济南解放时济南市第一、二、三区的全部,第四、八、十区及历城县的一部分。1951年1月,城区改称第二区,第三区改称第一区,同年6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1955年1月,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称第一区,区机关驻舜井街和宽厚所街44号,辖9个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第一区改称历下区。1966年8月,历下区改称红卫区,1970年1月13日,成立中共红卫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1973年7月,济南市红卫区复称历下区。 一、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下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圆满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确立的主要目标。尤其是近年来,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构建“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突出项目引领、创新驱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勇夺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十六连冠”,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用担当和实干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历下实践新篇章。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存量、育增量,经济运行呈现稳健向好的良好态势。新中国成立后,全区经济实力逐步增强,197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亿元,2014年突破千亿大关,2021年突破两千亿大关。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6.9亿元,1978-2023年均增长13.9%(现价)。2023年总量占全市的近五分之一,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8.9%,总量及贡献率均居全市首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仅为2081元,1991年突破1万元,2011年突破十万元,2019年突破二十万元。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92513元,为1978年的140.6倍,1978-2023年均增长11.6%。
(二)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建国初期,财政收入较少,1978年不足1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1亿元,总量居全市首位,为2012年的2.6倍。其中,税收收入173.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1.2%。
(三)产业结构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21.4:52.1:26.5调整变化为2023年的0:21.5:78.5。产业结构显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其中,第一大行业为金融业,第二大行业为非营利性服务业,第三大行业为营利性服务业。 二、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区上下以创新举措加快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以济南中央商务区为“主战场”,大力推进金融和总部经济加快聚集;以长岭高科片区为“主引擎”,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以济南古城片区为“主阵地”,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工业生产发展壮大。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1978年,工业增加值为两亿元,2017年突破百亿元,2023年达165.7亿元,为1978年的82.8倍。1987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企业仅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不足两千万。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4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2.2亿元。 (二)消费市场稳步发展。建国初期,商品供给仅限于简单基本的生活必需品,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4.2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生产力持续快速提高,丰富多样的商品不断涌入市场,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释放。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8亿元,是1978年的240.9倍。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7年全区共有投资项目12个,完成投资额不足1千万元。2023年共有投资项目279个,实现投资超400亿元,为2012年的两倍,年均增长6.6%。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为主要投资形式,占总投资的比重为57%。 三、发展活力动力充分释放 (一)创新驱动能力更强。科创金融改革纵深推进,2023年为全区300余家科技企业提供“齐鲁科研贷”“高企贷”等信贷支持60亿元,上海科技交易所山东科技金融中心落户中央商务区。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5.6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百亿,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二)改革开放视野更宽。自贸试验区释放制度创新头雁效应,“金融调解+赋强公证”金融纠纷化解新模式在全省推广,办理全国首笔“担保公司承兑保证增信”供应链票据业务,生成全国首批工业硅期货仓单,“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取得新突破。 (三)企业发展环境更优。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零门槛”、商事登记审批服务“非禁即入”,企业登记压缩至半天。民营经济活力不断激发,2023年新培育优质中小企业260家,10家企业入选济南民营企业100强。 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68元,为2012年的2.2倍。
(二)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扎实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三名”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入选全省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2023年,全区小学、普通初中共有专任教师6331人,是2013年的1.6倍。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区属公立医院医联体实现全覆盖,启动历下医院改造扩建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50家医院提供床位数16850张,卫生技术人员20969人,医院个数是1998年的1.7倍,床位数是1998年的2.9倍,卫生技术人员是1998年的3倍。 (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2023年,辖区内区属图书馆1个,藏书60.86万册,各类报刊365种。图书馆藏书数量是2012年的3倍,各类报刊种类是2012年的1.8倍。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历下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加压奋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在“强省会”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