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最新推荐
2024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市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作者:史德萍   点击数:   日期:2025-03-24   字号:【


2024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济南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

2025年3月24日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主动融入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强产业、防风险、惠民生,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回升向好态势,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强劲,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352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519.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68.4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比3.3:33.4:63.3。

图1  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增速情况

 

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年末常住人口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0.8%,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25.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2%,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户籍人口827.2万人,增长2.3%。全年申报出生人口6.5万人,申报出生率为7.9‰;申报死亡人口7.3万人,申报死亡率为8.9‰,人口自然增长率-1.0‰。

新增就业规模有效扩大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53.8万户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1.6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高质量举办第二届海右人才节、第七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全市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143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87.5万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0.5%,涨幅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市场供应量足价稳。从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构成看,呈四落”态势。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先增后降环比下降态势

表1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情况

指标

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0.5

其中:食品烟酒

-0.1

衣着

-0.4

居住

-0.4

生活用品及服务

0.6

交通和通信

-1.3

教育文化和娱乐

3.6

医疗保健

2.0

其他用品和服务

5.3


2  2024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情况

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蓄势聚能,黄河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加快建设,黄河大桥复线桥、齐鲁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高标准规划策划,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成立运营,星泉汇、中新未来公园等重点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新签约优质产业项目37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效能叠增,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前十,入选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城市,科技金融及特色机构达到62家,全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0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科创企业获贷率41.7%,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济南集结中心一期建成运营,新增跨里海通道、中老班列,总线路达15条全年开行班列1029列,国际友好(合作)城市增至92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打造“一件事”场景133个,3项改革案例获全国推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新形成制度创新成果90项,获评商务部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1项,济南改革热度指数始终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8%,规模以上工业[4]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0.8%,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31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家。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行动,修复白云湖生态6.3公顷,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两个清零”任务圆满完成,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全面完成省下达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68微克/立方米。爱旭太阳能电池组件成功下线,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国内首座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在济建成投运,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8.8万辆,增长68.5%,全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9.7万个,其中,公共充换电站共1026座,建成区内公共充换电站平均服务半径0.6公里。公共充电设施日均充电量135.9万千瓦时,全年公共充电设施电力消费量5.0亿千瓦时

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数字经济激发新动能持续释放,全市累计建成数据中心40家5G基站5.4万个,新增数字产业集群3个,数字生态指数居全国第8位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强劲,全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189家、专精特新企业7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新增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3.4亿元,增长3.0%,占规模以上服务业[5]企业营业收入比重32.5%。现代服务业[6]实现增加值5258.6亿元,增长4.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1.4%。

“项目深化年”成果丰硕。全力推进2000个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临工重机数字化工厂、清河高端芯片载板、广日数字化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中科曙光、恒瑞医药、智星空间、卡斯柯信号等项目相继签约落地,聊热入济、绕城高速港沟至殷家林段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济南公益性农产品大宗交易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项目加快建设。靶向发力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成功举办“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城市推介会、“一带一路”华商合作交流会、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济南—法国经贸合作交流会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20余场次,全年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71个。全市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58个,比上年增加91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五十亿元以上项目62个,增加12个。全市“四上”[7]单位总数突破16000家,达到16294家,增长7.6%。

 

二、农业、农村

 

农业经济总量保持上升势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4.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总产值555.7亿元,增长3.7%;畜牧业总产值160.6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6.6亿元,增长3.9%。

表2  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情况

指标

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814.3

4.0

   农业

555.7

3.7

   林业

31.8

5.8

   畜牧业

160.6

2.2

   渔业

8.8

4.7

   农林牧渔服务业

57.5

11.2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连续六年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0.2万亩,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量305.7万吨,增长0.9%;粮食平均单产418.7公斤/亩,增长0.7%。全年蔬菜总产量755.5万吨,增长4.0%;水果总产量122.0万吨,增长3.9%;油料总产量6.8万吨,增长2.3%。

林业生产发展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66.7公顷森林抚育面积4000.0公顷经济林总产量73.6万吨,完成沿黄生态绿化1200亩,打造乡村绿化提升示范片区20个。

畜牧业生产整体平稳。全年生猪出栏170.8万头,比上年下降16.1%;牛出栏11.3万头,增长4.8%;羊出栏108.2万只,下降16.8%;禽出栏7474.7万只,增长20.7%。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8.4万吨,下降3.7%,其中,猪肉产量14.0万吨,下降16.1%;牛肉产量2.4万吨,增长4.7%;羊肉产量1.6万吨,下降15.8%;禽肉产量10.4万吨,增长20.8%。全年禽蛋产量28.0万吨,下降4.1%;牛奶产量37.6万吨,下降17.2%。全年水产品产量1.6万吨,增长3.5%。

表3  2024年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

指标

单位

面积/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播种面积

万亩

730.2

 0.2 

棉花种植面积

万亩

4.3

-4.3

油料种植面积

万亩

26.9

1.3

蔬菜种植面积

万亩

155.8

3.0

实有果园面积

万亩

58.3

1.3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05.7

0.9

棉花产量

万吨

0.3

-5.8

油料产量

万吨

6.8

2.3

蔬菜产量

万吨

755.5

4.0

水果产量

万吨

122.0

3.9

生猪出栏

万头

170.8

-16.1

牛出栏

万头

11.3

4.8

羊出栏

万只

108.2

-16.8

禽出栏

万只

7447.7

20.7

猪肉产量

万吨

14.0

-16.1

牛肉产量

万吨

2.4

4.7

羊肉产量

万吨

1.6

-15.8

禽肉产量

万吨

10.4

20.8

禽蛋产量

万吨

28.0

-4.1

牛奶产量

万吨

37.6

-17.2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6

3.5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实施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任务4.8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4.5万亩。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全市持证农作物良种企业数量达到158家,比上年增加54家,舜丰生物矮秆玉米获得全国首个主粮作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5类7个种业品种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

乡村振兴成效斐然面完成40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任务,创建完成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2429个村实施“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新建市级田园综合体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5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3家,家庭农场(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农村合作社分别达到8949家和10105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机制,全年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172户、448人,将4.0万脱贫群众纳入全市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重点行业拉动效应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3%,汽车制造业增长19.5%,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下降0.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1%,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9%。装备制造业增势明显,实现增加值增长12.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增长1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盈利状况持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利润总额429.1亿元,增长0.9%。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增长面53.7%。重工业稳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8773.3亿元,增长5.2%。装备制造业发展向好,实现营业收入5187.9亿元,增长17.1%,利润总额227.9亿元,增长2.9%

表4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行业名称

营业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643.9

51.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84.2

-14.4

汽车制造业

1529.6

14.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610.0

-1.1

通用设备制造业

508.0

-2.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28.9

5.0

医药制造业

422.4

2.4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419.5

-5.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05.4

-16.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00.3

3.9

金属制品业

393.5

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334.3

8.0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44.9

0.5

农副食品加工业

179.2

-9.0

食品制造业

177.9

6.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41.8

-6.5

仪器仪表制造业

101.6

1.0

工业产品支撑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3%,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生产的303种工业产品中,134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44.2%,其中,增幅超过20%的产品有62种,占比20.5%。重点产品中,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比上年增长49.8%,载货汽车增长4.2%,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5.4%,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19.9%,钢材、粗钢分别下降9.7%、5.7%。

表5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鲜、冷藏肉

万吨

17.5

-10.3

乳制品

万吨

55.7

14.3

饮料酒

万千升

33.0

27.0

合成氨(无水氨)

万吨

86.0

10.7

聚丙烯树脂

万吨

11.6

-1.7

初级形态塑料

万吨

98.7

7.0

中成药

8660.1

-6.9

水泥

万吨

971.9

-17.8

石墨及碳素制品

万吨

250.8

19.9

钢材

万吨

1755.8

-9.7

锻件

万吨

127.9

2.8

粉末冶金零件

万吨

1.3

19.8

发动机

万千瓦

2283.2

-19.2

金属切削机床

1.9

15.4

气动元件

万件

2135.3

14.3

矿山专用设备

万吨

3.2

-14.8

工业机器人

1743

-36.0

载货汽车

万辆

24.9

4.2

铁路货车

3570

3.1

变压器

万千伏安

20658.2

29.7

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

万千瓦

12.4

-51.4

电子计算机整机

万台

111.9

49.8

服务器

万台

93.5

37.0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

万台

0.7

-5.4

集成电路圆片

万片

28.5

45.4

电子元件

亿只

26.8

-3.1

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实现双提升全市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1669家,比上年增加150家。全年签订合同额14570.8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新签合同额6331.4亿元,下降11.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991.6亿元,增长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4159.8亿元,增长5.8%。房屋施工面积19260.7万平方米,下降6.9%。

 

四、服务业

 

服务业整体发展韧性增强全年服务业增加值8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5.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92.9亿元,增长3.9%。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服务业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8%、5.9%、7.5%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增长3.8个百分点

表6  2024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分门类营业收入情况

门类

营业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948.4

4.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94.6

-0.4

房地产业(不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

245.8

3.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13.4

5.9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10.1

7.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7.2

4.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9.3

-2.1

教育

41.8

1.2

卫生和社会工作

79.9

3.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2.2

-6.0

交通运输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42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90.0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公路客运量2119.5万人,下降0.8%,公路旅客周转量42.9亿人公里,下降7.2%。公路货运量2.5亿吨,增长2.0%,公路货物周转量624.3亿吨公里,增长3.3%。年末拥有民用机动车412.1万辆,其中,民用汽车355.2万辆,增长4.9%。公交线路780条,比上年增加1条,线路总长度16529.2公里,增加857.4公里,旅客运输量5.9亿人次,增长10.7%。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条,长度96.7公里,年客运量11639.9万人次,增长21.0%。全年累计完成航班起降14.6万架次,增长6.4%旅客吞吐量2001.2万人次,增长14.0%货邮吞吐量15.4万吨,增长6.7%。

邮政业、电信业提速发展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1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1.8亿件,增长9.1%。快递业务收入106.5亿元,增长12.9%;快递业务量10.2亿件,增长10.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41.4万户,增长2.0%。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86.0万户,增长4.8%。

旅游业、会展业加速升温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09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63.8亿元,增长11.6%。A级旅游景区9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0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2家。全市星级酒店63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30家、三星级26家。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策划开展“一年四季·泉在济南”系列活动,推出“这一站,济南”旅游营销品牌,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实施济南埠村国际综合休闲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好客山东”文旅市集4个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全年举办展会141场,展览面积260万平方米。

 

五、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技改投资增势明显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4%。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6.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2%,第三产业投资与年持平。社会领域投资增长30.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6%。工业投资与上年持平,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3%。

房地产开发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住宅投资1143.2亿元,增长4.8%。房屋施工面积8042.6万平方米,下降1.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767.0万平方米,下降4.4%。商品房销售面积1036.3万平方米,下降11.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91.1万平方米,下降16.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0.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5.4亿元,下降0.3%。按消费类型分,全市商品零售4443.2亿元,比上年增长0.2%;餐饮收入770.0亿元,增长1.0%。限额以上单位[8]消费品零售额1951.8亿元,下降3.7%。

升级类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7.5%,较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01.3亿元,增长37.8%;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14.2亿元,增长82.8%。

线上消费表现相对较好。举办2024年网上年货节、618年中大促、2024济南电商季等专题活动,新获评省级电商供应链基地、电商云仓等示范项目11个,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53.2亿元,增长3.1%,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3.2%,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表7  2024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情况

商品类别

零售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粮油、食品类

185.6

-7.2

 饮料类

22.6

3.9

 烟酒类

48.0

-5.2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16.4

-2.6

 化妆品类

47.0

-21.3

 金银珠宝类

50.6

-2.7

 日用品类

33.3

-12.3

 书报杂志类

97.0

-4.2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108.1

0.6

 中西药品类

85.9

-5.6

 通讯器材类

101.3

37.8

 石油及制品类

193.7

-10.2

 汽车类

641.7

-4.9

   其中:新能源汽车

240.6

12.1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活力显著增强。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1575.6亿元,增长14.7%;进口748.8亿元,下降5.1%。一般贸易进出口2156.2亿元,增长11.8%对东盟和拉丁美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2.0%、19.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12.1%。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003.6亿元,增长20.2%;钢材产品出口87.4亿元,增长2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4亿元,增长37.6%。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进口350.0亿元,下降4.2%;农产品进口68.9亿元,下降17.5%。全年经济外向度17.2%,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继续拉高市实际使用外资15.4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亿美元,占比28.4%,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1.6亿美元,占比达到74.9%。全年实现合同外资24.9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8家。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10个,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合同外资11亿美元。

对外合作领域承压运转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7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9.7亿美元。备案设立境外企业(机构)65家,实际完成投资15.7亿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172人。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健运行。全市地域税收收入1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3.0亿元,增长2.1%,其中,税收收入784.2亿元,下降1.7%,税收比重7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7.1亿元,增长2.3%其中,农林水支出85.3亿元,增长10.8%;交通运输支出51.9亿元,增长34.3%;住房保障支出36.5亿元,增长35.4%,重点事务保障有力。

表8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情况

指标

总量(亿元)

增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083.0

2.1

    其中:税收收入

784.2

-1.7

           增值税

289.4

5.2

           企业所得税

114.7

-0.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397.1

2.3

    其中:农林水支出

85.3

10.8

         交通运输支出

51.9

34.3

         住房保障支出

36.5

35.4

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032.9亿元,比上年增长7.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596.0亿元,增长9.9%。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12.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0.7亿元,增长7.6%;人身险保费收入671.3亿元,增长7.6%。

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3.2亿元,较年初增加0.8亿元;不良贷款率0.6%,较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利用能力逐步提升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3761.4亿元其中,股权融资19.3亿元,债券融资3742.1亿元。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1家、股票63只。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扩面增量。全市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412.7万个,较年初增加148.4万个;实现交易334.0亿元,较年初增加259.8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结算商户门店达61.5万个,较年初增加26.8万个。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9]374.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基础研究35.0亿元,增长17.1%;应用研究48.9亿元,增长10.1%;试验发展291.0亿元,增长6.8%。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94%,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192个,增长41.7%。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总数达到241家。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4.0件,比上年增长19.6%。发明专利授权量16319件,增长19.2%。技术合同实现交易额926.1亿元,增长1.0%。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总数达到20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家,总数达到279家;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总数达到5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165家,增长10.1%。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校地合作项目278个,比上年增长0.2%。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支持高校新建产业学院15个,围绕重点产业设置特色优势学科专业82个,签约引进高等教育项目3个,立项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87个。

表9  2024年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学校类别

学校数量(所)

在校生(万人)

专任教师(人)

驻济高等学校

52

74.7

4.1

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

32

5.9

0.4

普通中学

351

45.7

3.7

小学

561

72.9

4.2

特殊教育学校

13

0.2

0.1

幼儿园

1860

26.4

2.3

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年末拥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17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公共博物馆12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3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37处,其中,国家级30处。城市可统计票房数字影院75家,观众884.6万人次,票房收入3.8亿元。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9.8%。年末建成泉城书房60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313.4亿元,比上年下降0.9%,其中,文化制造业增长2.5%,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下降5.3%,文化服务业增长4.5%。

医疗卫生服务品质优化提升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479个,其中,医院342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00个,民营医院24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032个,其中,卫生院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7个,门诊部34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742个,村卫生室345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2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3.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万人,注册护士5.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万张,其中,医院7.6万张,镇卫生院0.4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10292.0万人次,出院人数323.6万人建成社区医院71

群众体育事业活力迸发全市新成立体育社会组织4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332人。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赛事)2.6万次,参与人数298万人次(含线上活动)。获省级及以上金牌398.5枚,银牌267枚,铜牌246枚。

 

十、能源、环境、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控制在合理区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逐步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2544.8万吨,增长0.8%;焦炭消费744.7万吨,下降3.8%;天然气消费12.0亿立方米,增长13.3%。新能源发电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太阳能发电量8.2亿千瓦时,增长30.7%;垃圾焚烧发电量12.6亿千瓦时,增长22.0%;风力发电量23.5亿千瓦时,下降6.2%;生物质发电量6.6亿千瓦时,下降10.1%。

表10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指标

消费量

比上年增长(%)

煤炭(万吨)

2544.8

0.8

天然气(亿立方米)

12.0

13.3

焦炭(万吨)

744.7

-3.8

汽油(万吨)

0.4

-7.7

柴油(万吨)

4.9

2.6

 

表11  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能源生产情况

指标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29.5

-50.0

发电量(亿千瓦时)

321.1

-1.3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289.7

-1.6

    垃圾焚烧发电量(亿千瓦时)

12.6

22.0

    生物质发电量(亿千瓦时)

6.6

-10.1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23.5

-6.2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8.2 

30.7 

全社会用电量稳增长。全社会用电量56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0%,其中,居民生活用电量117.9亿千瓦时,增长1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4.7亿千瓦时,增长16.9%;第二产业用电量292.4亿千瓦时,增长0.3%;第三产业用电量153.0亿千瓦时,增长8.6%。工业用电量282.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49.7%,增长0.6%。

表12  2024年全市用电量情况

用电量(亿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用电

568.1

5.0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117.9

13.1

   第一产业

4.7

16.9

   第二产业

292.4

0.3

     工  业

282.4

0.6

  第三产业

153.0

8.6

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7,优良天数比率为68.3%。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0%,小清河出境断面辛丰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5.2毫克/升、0.62毫克/升。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5.0分贝,市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6.4分贝。

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865.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6平方公里。建设各类公园古树保护园104个,共建花园55个,绿道116公里,开放共享绿地130处建成区绿地率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平方米。全年天然气供气量18.3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5.0万吨,比上年增长9.4%。集中供热面积3.8亿平方米,增长5.6%。自来水供水量5.8亿吨,增长5.8%。持续推动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开工建设市民泉水直饮工程78处新增覆盖人口30万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社会治安保持良好。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14179起,命案现案破案率保持100%,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4年命案全破省会城市。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现案率100%,“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案件现案破案率70.0%,抓获各类逃犯2334人;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9个、恶势力团伙11个。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8起,比上年下降30.6%,死亡83人,下降24.5未发生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90元,比上年增长5.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64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44:1缩小2.40: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0]2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2%。

表13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情况

指标

全体居民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24年(元)

比上年增长(%)

2024年(元)

比上年增长(%)

2024年(元)

比上年增长(%)

可支配收入

54390

5.1

65364

4.6

27182

6.2

  工资性收入

31051

4.6

37657

4.2

14669

5.4

  经营净收入

5817

6.7

4115

8.0

10035

6.1

  财产净收入

7923

3.9

10858

3.2

646

10.6

  转移净收入

9600

6.7

12733

5.9

1832

12.0

 

表14  2024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情况[11]

指标

单位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家用汽车

67

51

电冰箱(柜)

100

98

洗衣机

100

95

热水器

100

90

空调

183

104

彩色电视机

100

103

计算机

75

36

移动电话

242

24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1.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0.9万人,增加1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4.7万人,增加5.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9.0万人,增加8.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8.8万人,增加4.8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09.0万人和498.8万人。

最低生活保障不断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114元/月,保障城镇居民7800户、10218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1.3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966元/月,保障农村居民59693户、83718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7.4亿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515元/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429元/月。照料护理标准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分别为296元/月、491元/月、982元/月,城市特困保障982人,农村特困保障14878人,共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及补贴3.6亿元。

救助帮扶更有温度全市共有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机构14处,其中救助管理站2处,共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6处。全年发放社会救助金16.6亿元,保障25.8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培训残疾人3777人次,安置残疾人员就业46918人,帮扶救助残疾人投入资金2.9亿元。

民生福祉加力改善。全年新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135张,推动全市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规范提升老年助餐站点400处,发放高龄津贴2.1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至198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760元,职工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由4500元提高到在职职工6000元、退休人员7000元。

 

 

注释:

[1]2024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25》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根据年度核算,对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3005.8亿元。

[3]本公报中的增长,如无特殊表述,均为本期数据较上年同期数据的增长率。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5]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四上”单位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8]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关指标错年使用2023年数据。

[10]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11]数据来自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充电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数据来自发展改革部门;教育数据来自教育部门;科技数据来自科技部门;电信、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相关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籍、社会治安、民用机动车数据来自公安部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养老服务设施相关数据来自民政部门;地域税收数据来自税务部门;财政数据来自财政部门;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职工保险参保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门;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垃圾处理数据来自城市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门;民航数据来自济南国际机场;自来水供应量、泉水直饮工程建设数据来自城乡水务部门;水产品产量、农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门;林业数据来自园林和林业部门;进出口、展会、备案设立境外企业、外派劳务人员数据来自商务部门;旅游、文化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门;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馆;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部门;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应急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场监管部门;体育数据来自体育部门;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类数据来自医疗保障部门;金融数据来自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招商引资、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部门;市场主体数据来自行政审批服务部门;物流数据来自口岸物流部门;残疾人保障数据来自残联;邮政、快递数据来自邮政管理部门;居民收入与支出数据、恩格尔系数、价格指数、粮食畜牧数据、城乡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自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数据来自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